牡丹籽油等8 种新食品原料公开征求意见,重点关注:显齿蛇葡萄叶多酚、青钱柳叶多酚、发酵法L-茶氨酸
Lisa 4小时前 2141
通过“基源明确+工艺规范+安全指标细化”,构建更清晰的新原料监管框架。

作者 |Lisa

2025年11月18日,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牡丹籽油等8 种新食品原料公开征求意见公告。这8 种新食品原料涵盖植物提取物、微生物菌种、藻类等多个类别,包括原料来源、生产工艺、质量要求等,还结合最新数据与行业需求进行了多维度调整,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12月18日。

图源: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

01

牡丹籽油

牡丹籽油是以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杨山牡丹(Paeoniaostii T. Hong & J. X. Zhang,又称凤丹、丹凤牡丹)和紫斑牡丹(Paeonia rockii (S. G. Haw & Lauener) T. Hong &J. J. Li)的种籽为原料,经压榨、脱色、脱臭等工艺制成。

我国已于2011年批准牡丹籽油为新食品原料。根据《中国植物志》等最新数据论证,现将原公告中的基源植物丹凤牡丹(Paeonia ostii T. Honget J. X. Zhang)和紫斑牡丹(Paeonia rockii)修改为杨山牡丹(Paeonia ostii T. Hong & J. X. Zhang,又称凤丹、丹凤牡丹)和紫斑牡丹(Paeonia rockii (S. G. Haw&Lauener) T. Hong & J. J. Li),并根据实际安全食用调查数据,取消原公告中食用量≤10 克/天的要求。

02

显齿蛇葡萄叶多酚

显齿蛇葡萄叶多酚是以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(Nekemias grossedentata(Hand.-Mazz.) J. Wen &Z. L. Nie,曾用名 Ampelopsis grossedentata)的叶为原料,经乙醇提取、脱色、浓缩、过滤、干燥等工艺制成。

我国已于2013年批准显齿蛇葡萄叶(原拉丁名称为Ampelopsis grossedentata,根据《中国植物志》现已修订为Nekemias grossedentata(Hand.-Mazz.) J. Wen & Z. L. Nie)为新食品原料,食用方式为冲泡。本申报产品显齿蛇葡萄叶多酚主要成分为二氢杨梅素等多酚类物质(含量≥85%),且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等,其推荐食用量≤470 毫克/天(以总多酚含量85g/100g 计,超过该含量的按照实际含量折算)。

03

青钱柳叶多酚

胡桃科青钱柳属植物青钱柳(Cyclocarya paliurus(Batalin) Iljinsk.)的叶为原料,经热水浸提、过滤、浓缩、干燥等工艺制成。

我国已于2013年青钱柳叶(原拉丁名称为Cyclocarya paliurus,根据《中国植物志》现已修订为Cyclocarya paliurus(Batalin) Iljinsk.)为新食品原料,食用方式为冲泡。本申报产品青钱柳叶多酚含有槲皮素等多酚类化合物,其推荐食用量≤3 克/天(以总多酚含量 18g/100g 计,超过该含量的按照实际含量折算)。

04

L-茶氨酸(发酵法)

本申报产品是以葡萄糖、木糖等为原料,经大肠杆菌TH5-1(Escherichia coliTH5-1)发酵、过滤、脱色、浓缩、结晶、干燥等工艺制成。

本申报产品为含量≥98.5%的L-茶氨酸,推荐食用量为≤250 毫克/天。

我国已于2014 年批准提取法制得的茶氨酸为新食品原料。

05

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

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(Bifidobacteriumanimalissubsp.lactisXLTG11)属双歧杆菌属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,本产品从健康儿童肠道中分离获得。

本次批准列入《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》,作为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用于食品中直接食用。该原料的食品安全指标按照公告规定执行。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已被列入我国《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》和欧洲食品安全局资格认定(QPS)名单的推荐微生物列表。

06

紧密镰刀菌蛋白

紧密镰刀菌蛋白是以紧密镰刀菌(FusariumcompactumMM-135 菌株为生产菌,经发酵、脱核酸、灭活、过滤等工艺步骤制成,其主要营养成分为蛋白质(≥50.0 g/100g,以干基计)和膳食纤维等。

紧密镰刀菌属丛赤壳科镰刀菌属真菌。鉴于紧密镰刀菌蛋白在婴幼儿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资料不足,从风险预防原则考虑,上述人群不宜食用,且食用真菌过敏者也不宜食用。该原料的食品安全指标按照公告规定执行。

07

蛋白核小球藻

蛋白核小球藻是以小球藻科小球藻属蛋白核小球藻(Auxenochlorella pyrenoidosa,曾用名Chlorella pyrenoidosa)为藻种,或经物理诱变筛选得到黄色蛋白核小球藻,经培养、离心、洗涤、分离、干燥等工艺制成,其主要营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脂肪等。

我国已于2012 年批准蛋白核小球藻为新食品原料,其性状为深绿至黑绿色粉末,蛋白质≥58 g/100 g,水分≤5 g/100 g,灰分≤5 g/100 g。在本次申报产品基础上,综合考虑行业实际调研情况和发展需求,以及藻种分类学变化和新数据论证,现更新蛋白核小球藻的拉丁名称、种属、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,并重新公告。

08

植物甾醇

我国已于2010 年批准植物甾醇为新食品原料,是以大豆油等植物油馏分或者塔罗油为原料,通过皂化、萃取、结晶等工艺生产制得的白色粉末或颗粒,β-谷甾醇≥30.0%,菜油甾醇≥15.0%,豆甾醇≥12.0%。

本次申报产品增加新的生产工艺和性状,同时综合考虑行业实际调研情况和发展需求,基于新数据论证,调整塔罗油来源的植物甾醇的组成比例,并重新公告。

对本次公告中涉及塔罗油来源的植物甾醇的组成比例调整的,设置2年的过渡期。

09

小结

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这8种新食品原料特点:

如牡丹籽油以特定牡丹品种种籽为原料,显齿蛇葡萄叶多酚、青钱柳叶多酚聚焦植物叶片中的多酚类有效成分,L - 茶氨酸(发酵法)采用微生物发酵工艺,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XLTG11 可用于婴幼儿食品,紧密镰刀菌蛋白富含蛋白质与膳食纤维,蛋白核小球藻调整蛋白等指标,植物甾醇则有多种原料来源。

在调整内容上,既有基源植物名称的规范修订(如牡丹籽油、青钱柳叶)、生产工艺的新增(如植物甾醇),也有食用量限制的取消(牡丹籽油)、质量要求的更新(蛋白核小球藻)等。这些调整既契合最新的科学数据与分类标准,也充分考虑了行业实际发展需求,将为食品企业提供更多元的原料选择,助力食品产业向更高质量、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。

图源/信息来源: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

END



请发表您的意见(游客无法评论,请先 登录 or 注册
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
欲了解历史信息,请切换至老网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