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批发市场里人头攒动的场景正在消失。
长沙高桥大市场曾经凌晨三点就挤满拉货的三轮车,现在下午四点档口老板就开始收拾摊位。服装批发商李姐的档口面积从30平米缩到15平米,租金却从每月1.2万涨到1.8万,最让她心慌的是"客户越来越少"——以前每周固定来拿货的二十家便利店,现在只剩三家还在坚持线下采购。 电商抢了实体店的饭碗? 这种变化不止在长沙,义乌小商品城的日用品批发商老陈,过去靠“搬货”起家,现在仓库里堆着十万件货,却总担心“砸手里”。他的客户主要是乡镇超市和社区便利店,可这些老板现在要么学年轻人用拼多多进货,要么加了几个“工厂直销群”,直接找厂家拿货。 “以前他们来市场,图的是看货方便、当场验货;现在手机上一滑,能比三家工厂的价格,谁还大老远跑过来?”老陈指着角落里落灰的记账本,“你看,2019年这时候,我每天能记二十笔现金账;现在一个月都记不了五笔,大部分订单都是微信转账。” 价格透明化让批发商彻底失去优势。河北某粮油批发商发现,终端客户通过B2B平台直接对接厂家,一袋50斤的大米价格比市场价低12元,而厂家给批发商的利润空间不足3元。 更致命的是,社区团购平台把订货流程压缩到“手机点单-次日达”,批发市场“现场验货-现场提货”的传统模式显得笨拙不堪。更致命的是,终端需求变了。 以前批发市场的客户是“图便宜”“要量大”,现在下游的小老板们也在“挑三拣四”:社区便利店要“小批量、多频次”,因为年轻人买东西爱尝鲜,货卖不掉容易砸手里;乡镇超市要“差异化”,比如卖本地特产或网红零食,不然留不住顾客;就连夜市摆摊的年轻人,都开始找“独家款”——谁还愿意在批发市场拿“大路货”? 成本像滚雪球,利润薄得像纸 房租、人工、物流三座大山压得批发商喘不过气。郑州百荣世贸商城的商户老张算了一笔账:300平米仓库的年租金从4.5万涨到7.8万,分拣工人的月薪从4000元涨到7500元,但客户账期从15天延长到45天。 最让他崩溃的是,隔壁市场新开的冻品批发商直接打出"全场零利润"的旗号,"他们有厂家直供,我们连搬运工的钱都赚不回来"。 这种压力在全国批发市场普遍存在!“现在的生意,不是赚不赚钱,是能不能活着。成都某冻品批发市场的张姐,去年刚花20万升级了冷库,结果今年租金又涨了15%。 “我问市场管理方为啥涨价,他们说‘周边新盖了好几个市场,不涨价留不住优质商户’。”她苦笑着摇头,“可优质商户都被电商平台勾走了——人家在郊区建了冷链仓,一台车能送二十家店,我们呢?开着小货车一家家跑,油费都比别人贵。” 恶性竞争让利润更低。合肥某副食批发市场的商户们,为了抢客户,把“价格战”打到了极致:某品牌方便面,进价38元一箱,有的商户卖39元,有的卖38.5元,最后甚至有人喊“38元拿走,不要发票”。“卖一箱赚5毛钱,除去租金、人工,一天得卖200箱才能保本。”做了十年批发生意的王哥叹气,“可现在一天能卖100箱就不错了,剩下的100箱只能压在仓库里,越压越亏。” 厂家的态度更让批发商寒心。以前厂家要靠批发商“铺货”,现在有了直播和社区团购,直接绕开中间商。“我们代理的饮料品牌,去年突然取消了所有二批商,给便利店装了自动订货机。”南京某饮料批发商老吴指着仓库里积压的2000箱临期饮料,“这些货现在只能低价甩卖,每箱亏10块,总共亏2万。可厂家说‘这是战略调整,你们得理解’。” 转型路上,有人“跑”有人“摔” 面对危机,总有人想“换个赛道”。郑州百荣商贸的老板娘小芸,去年把半间档口改成了直播间。“刚开始不懂,对着镜头说话手都抖,播了一个月效果也不怎么好。”她回忆,“后来找了代运营公司,教我怎么拍视频、怎么和粉丝互动,慢慢好起来了。”现在她的直播间每天播6小时,线上销售额占档口总收入的60%,“虽然线下客人少了,但线上能辐射到全国,很多外地的的客户都来我这儿拿货。” 冷链物流成了新战场。山东某冻品批发商大刘,去年咬牙投了50万买了两辆冷链车,建了个小冷库。“以前给火锅店送冻品,得找第三方冷链,每单加5%的运费。现在自己送,运费只加2%,还能保证货新鲜。”他的客户从100家涨到200家,“最绝的是,火锅店老板看我能‘随叫随到’,开始让我帮忙配其他食材——比如毛肚、虾滑,我又多赚了一笔配送费。” 但不是所有转型都能成功。武汉某日化批发商老杨,去年看别人做社区团购火了,跟着搞了个前置仓。“我租了个小仓库,雇了两个分拣员,结果发现社区团购的订单太分散,一天就几十单,根本覆盖不了成本。”更糟的是,平台抽成越来越高,“卖100块的货,平台要扣15块,再加上仓储费、人工费,每单净亏5块。”半年后,他不得不关门,“现在仓库转租,分拣员也辞了,亏了20多万。” 活下来的,都懂“活着比面子重要” 那些还在批发市场里“撑着”的人,早把“面子”扔了。武汉汉正街的老商户老陈,档口从临街的“黄金位置”搬到了二楼角落。“以前觉得位置越好越有面子,现在才明白,‘能活下来’才是最大的面子。 ”他把档口改成了“选品服务中心”:货架上摆着2000多款小百货,墙上挂着“免费设计促销海报”“免费培训店员”的牌子。“以前卖货赚差价,现在赚服务费——帮便利店设计堆头、教店员怎么推销新品,一个月收500块服务费,比卖货赚得稳多了。”他的客户从50家涨到150家,“有个开社区超市的老板跟我说,‘老陈,你这儿比商学院还管用,我跟着你学,店里生意都好了。’” 数字化工具成了“救命稻草”。重庆某休食批发商老周,去年花2万买了套ERP系统。“以前记账靠本子,经常漏单、错单;现在手机一打开,库存多少、客户欠多少钱、哪款货卖得好,一目了然。” 更绝的是,系统能自动分析“哪些货在哪个区域卖得好”,他据此调整进货策略,“以前进货靠经验,现在靠数据,压货的概率降了60%。”他还接入了京东新通路平台,线上订单占比从5%涨到30%。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批发市场的衰落不是偶然。当电商撕开信息不对称的口子,当连锁品牌自建供应链,当终端需求变得碎片化,传统批发商的生存逻辑已彻底崩塌。但危机中总藏着转机——那些愿意改变的商户,正在直播镜头前、冷链车里、数字化系统中找到新生。这场淘汰赛没有中场休息,只有适者生存。
本文转载自纳食,转载请联系出处,点我查看原文